你以為毫不沾邊的人,竟然是情敵…… 加载评论...
資訊  2024-06-21

近日,電視劇《玫瑰的故事》正在熱播,劇情逐漸走向狗血離譜,實屬快要震碎觀眾的三觀。

在戲外,大家也開始深扒原著作者亦舒的八卦往事。

圖片

亦舒在文學上的造詣有目共睹,但論及她的私生活多半就沒那麼光彩了...

她的情史也正如成為她筆下女主的感情一樣錯綜複雜,其中她「知三當三」的行為尤其為大眾所詬病,讓人唏噓:作品與人品並不掛鉤。

圖片

01

防火防盜防閨蜜......

作家亦舒和影后鄭佩佩,曾是無話不談的「閨蜜」。

圖片

然而,她們卻因為一個男人使兩人關係分崩離析,這個男人就是當時香港邵氏電影的當紅男演員岳華。

圖片

不同於現在,香港那時記者與藝人間接觸機會很多。亦舒在邵氏擔任記者時,結識了香港邵氏電影的當家花旦鄭佩佩,一來二去間兩人成了形影不離的好閨蜜。

彼時,鄭佩佩正與當紅小生岳華談著戀愛,兩人也剛確定關係不久。亦舒順勢憑著鄭佩佩的關係與岳華交好,她就這樣闖進了他們的生活,稀釋了這對戀人間原有的甜蜜。

那時已結婚三年的亦舒正逢婚姻不順,和老公蔡浩泉在鬧離婚,鬱鬱寡歡,日漸消瘦。

鄭佩佩原本只是出於好意,常邀請她一同遊玩,可鄭佩佩萬萬想不到的是,亦舒在與岳華的接觸間暗生情愫,偷偷摸摸地製造與岳華單獨相處的機會。

聽說當時她還謊稱自己有夜盲症,非要岳華親自將她送回家中,城府極深。

這種插足別人感情的行徑自然是令人不齒的,由表及裡,這關乎到人的品格和價值觀問題,網友們對此各抒己見,多半也是譴責。

圖片

更甚的是,亦舒和岳華並不避諱在鄭佩佩面前曖昧接觸...這些事,就像是許多狗血的電視劇情節照進現實,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會招來罵聲。

鄭佩佩後知後覺亦舒和岳華兩人關係的貓膩,但顧慮到亦舒剛受情傷,坦然選擇退出,將自己的戀愛對象岳華拱手讓出,成全了亦舒和岳華。

網友都為此忿忿不平,一邊感嘆鄭佩佩如此之大的氣量,一邊心疼她,「當時得下多大的決心才能放棄自己深愛著的男人,選擇忍痛割愛啊」?

之後,鄭佩佩退圈出國,嫁給了國外的富商老公,和亦舒再無往來。

有網友稱:假若不存在亦舒的插足,鄭佩佩和岳華可能會成就一段郎才女貌的佳話。可現實卻大相徑庭,亦舒憑藉一己之力「偷走」了鄭佩佩的人生劇本,本應屬於鄭佩佩和岳華的幸福結局也不告而終。

以為亦舒這就結束了嗎?她還未消停。

婚後,亦舒對岳華嚴加管制,鄭佩佩曾從美國寄給岳華一封信,其中言語用詞並無不當,但亦舒由於嫉妒,竟然直接將這封私人信件刊登到報紙上,絲毫不顧鄭佩佩和岳華二人的臉面。

這也使她們的關係雪上加霜,曾經的好閨蜜鬧到這番田地。而後,岳華和亦舒結婚後因忍受不了她的脾氣和近乎病態的控制,兩人的感情也以失敗而告終。

人生充滿了戲劇性的情節,亦舒和鄭佩佩的這段糾葛,大家都覺得簡直是「防火防盜防閨蜜」的真實寫照。

02

「文藝風」作家,私下竟是瘋批師太?

回顧作家亦舒的半生,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又瘋又自由。

她寫多了愛情小說,外界也因亦舒的才華不自覺地為她加了層文藝濾鏡,可有沒有想過這也許是她人設的一種矯飾?

亦舒在17歲時認識了自己的第一任老公,一個名叫蔡浩泉的窮畫家,並對其展開猛烈追求。風華正茂的年紀,她足夠勇敢,敢於對抗「門當戶對」的門第觀念,一心求愛。

出身富足家庭的她,在18歲那年力排眾議和蔡浩泉結婚。當大家都以為這段來之不易的愛情會非常可歌可泣時,無奈他們沒能捱過現實,歷經長期的爭吵後於三年後離婚。這彷彿也印證了大家常言的一句話:不被父母祝福的愛情不長久。

亦舒這個人狠起心來是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認的,網友評價她的確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但她也是一位失職的母親。

亦舒19歲的時候生下兒子蔡邊村,離婚後兒子便跟著父親生活,可謂是做到了「拋夫棄子」。無疑,在兒子最需要母愛的時候,亦舒缺席了。

對此,亦舒卻並不愧疚與自責,她在文章《媽》中,這樣為自己辯護:「你父親已經浪費了她的前半生,現在你又要去浪費她的後半生?」

網友直言:「孩子只生不養,為了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而放棄兒子的人生,好一個絕情的利己主義者,不亂生孩子是一種美德。」

人要為自己而活,這一點不容置疑。生不生孩子是你自己的權利,但一旦選擇生下孩子,就要對這個生命保有起碼的尊重與責任。

亦舒戲劇化的人生還在繼續,她年輕時脾氣極壞,報紙上一旦刊出有關鄭佩佩和岳華的往事,她能生氣到將岳華的西裝全部剪爛,甚至有次將刀插在了岳華睡覺的床心位置,脾氣的火爆程度讓人不禁戰慄。

同樣,岳華也忍受不了她病態的控制欲,最終向她提出了離婚。

亦舒因寫作成名后,這些不堪的往事再見天日,輿論的譴責也撲面襲來,但才華的加持反而使她無畏世俗的風言風語,刀槍不入。

有人認為她很瘋批,有人卻認為她很有生命力;很多人唾棄她自戀、自我、自私,又有很多人渴望過她這種轟轟烈烈的人生……

03

愛情比麵包重要,她或是原型?

很多人猜測《玫瑰的故事》中女主黃亦玫的原型有亦舒本人的影子,而且,還說她筆下的女主都是披著獨立自主的外衣,本質個個是戀愛腦,一股腦地撲在男人身上。

比如黃亦玫下嫁自卑男,受盡欺負,忍了幾年才離婚。她的悲哀遭遇恰是女性在感情上的反面教材,警醒廣大女性不要輕易為了沒有實感的愛情就下嫁給一個自卑的男人。

圖片

再比如《我的前半生》中全職太太羅子君,剛開始她的生活被家庭佔滿,每天只知道逛街花錢防小三,是一個被圈養傻了的花瓶,「我唯一還需要花力氣去鬥爭的,只有日漸鬆弛的皮膚和老公身邊花枝招展的女孩子」。

圖片

網友們對此種劇情都義憤填膺,不禁發問:自身條件本就優越的黃亦玫,何不大搞事業?羅子君說要獨立,還不是靠閨蜜靠前夫甚至靠閨蜜男朋友?

「男人」成了這些女人的心之所向,為她們眼裡所謂的一些愛情搞雌競,忽視了自我價值的實現,而這時男人卻在為他們的事業奮鬥。

觀眾看得越來越氣:無論是影視還是文學作品,設置這種情節的用意究竟在哪?它可能在潛移默化間向受眾,尤其占絕大多數的女性受眾,灌輸了不當的價值觀,荼毒著一代代女性的心靈。

亦舒影視化的作品《我的前半生》里出現了女主搶閨蜜男朋友的戲碼,這在原著中是未曾有的,因此一些網友懷疑是編劇在含沙射影,陰陽怪氣地說是編劇在「致敬」亦舒。

在亦舒書中的女性,確實有一些人甘願做小三情婦,即便是有學歷有修養的女性也僅是為了嫁個好男人。

她們的價值觀是愛情至上,正如《玫瑰的故事》原著中女主黃亦玫原本便是一個沒有事業的美人,網友概括為「美貌富家女一生談戀愛的故事「。

在劇版中,編劇將這樣一個」花瓶「改編為有事業心卻被男人拖垮的女主,實則也是在突破作品的時代及眼光局限,向當今的新型價值觀在靠近。

圖片

亦舒描述的愛情既不是純粹的愛情,又不是被利慾浸透的愛情,正如人心本身一樣複雜。

談任何東西都不能脫離它的時代背景,亦舒身處於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那時的愛情相比今天可能純潔得多,她小說中的女主多是享受愛情的。她們仿若愛情的傀儡,恣意隨著自己的愛情而動,有時也顧不上道德的約束。

反觀今日,愛情和麵包孰輕孰重?答案很明顯。

如今大多女性放低了對男性的期待,不再一味盲目地追逐所謂虛無的愛情,將生活的重心放於自身。因此亦舒的作品放到現今的場域下,大眾很容易理解為「亦舒在崇尚女性獨立卻又如此地物化女性」。

圖片

對於亦舒本人,大家對她的各種極端行為褒貶不一,有人說轟轟烈烈有人說矯情得很。

但不可否認,亦舒的經歷和思想曾經都滲透進了她的作品,然後又被不斷搬上熒幕,引發各種各樣的爭議。

遺憾的是,幾十年過去,當時的價值觀早已不適配當下。所以,才會引來如此多觀眾的審判,然後無情地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