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一路朝陽》:男人和房子,哪個更重要? 加载评论...
資訊  孟大明白  2023-08-26

這幾天在看《一路朝陽》,情節很勵志:女主角李慕嘉一個二本學歷,從行政助理做到找跨國併購官司的律師,雖然一直不肯買房,但被離異有孩的地產大鱷黎光相中,提攜她一路朝著亮光飛奔。有一場戲是壞甲方灌她酒,黎光英雄救美,反手狠狠羞辱了甲方。

女二號田蓉是女主的同學,被律師男友拋棄后幹了中介,省吃儉用買了好幾套房,被北京拆二代追求,過上了地主婆的幸福生活。

同樣不肯買房的李慕嘉表妹,名校歸國,支持男友創業,也收穫了另一段美好。

這個劇覆蓋了2008年之後北京樓市的大漲大跌,幾番調控。李慕嘉在田蓉連拖帶拽之下已經確定了要買一套二手房,可是因為和黎光第一次發生關係就忘了去交錢。醒來的第二天,樓市出了滿五唯一政策,她外地人社保不滿五年,失去了最後機會。躺在床上的地產大亨不但沒有提前通知她,還輕描淡寫地說:有得就有失。

看到這裡我只想對總裁來個「呸」,再對女主角說:呵呵,女人,有你後悔的那天!

我去翻了一下這個劇的原著小說,不但女主角名字不一樣,故事走向和價值觀完全不同,就是借了北京樓市的殼,一個講的是灰姑娘的奇迹,另一個是灰姑娘的現實。

劇里隱晦地暗示過李慕嘉喜歡踮著腳夠自己夠不著的東西,比如拿四五千塊錢工資時買雙2800塊的鞋子;田蓉催她買房,她只能看上金瓏灣(應該是相當於棕櫚泉的豪宅)。但因為這種情節非常少,大部分劇情都在強調李慕嘉的踏實、懂事、務實,面對總裁的追求一直主控著節奏,直到對方許諾說以結婚為前提才鬆口交往。加上演員打扮得低調,就讓它變成一個當代女青年只要在大都市拼搏,不買房也能躍升階級的童話。

可是在小說里,這個叫謝曉丹的女主,好象是躍升了,又好象沒有。

她沒有轉為律師,而是一直做行政,也做到了總監級別,但終歸不是吃手藝飯。書里的黎光不是戀愛腦總裁,是心黑手毒的投行董事。他與謝曉丹第一次約會就完全掌握主動權,表示自己喜歡傳統(聽話的)中國女性,他點什麼謝曉丹就得吃什麼,還得吃完。

通過了服從性測試的謝曉丹被他領上了柏悅酒店的套房,這個本來就有點虛榮的女孩跟著黎光過上了非頭等艙不飛,非豪華酒店不睡,非會所不吃的日子。

她和田蓉也不是互助閨蜜,而是暗暗攀比。當田蓉嫁給了她看不上的拆二代——書中的拆二代肥胖自大油膩,和劇里的憨憨精神小伙完全是兩個人——謝曉丹的心理活動是:你們知道北京最好吃的馬肉刺身在哪嗎?進過私人會所嗎?

可是這種炫耀只能在心裡活動,黎光根本不融入謝曉丹的任何圈子,不與她家人朋友見面。她拿他當男友,他拿她當伴遊。

熬到三十歲,漸漸覺醒的謝曉丹提議不如分手吧。她又不甘心,試探說如果把他倆的事捅給他妻子會怎樣。這個男人鄙夷地起身就走,連餐廳的賬都沒結。

(此處文圖無關)

接下來的操作就是讓你們知道霸道總裁重點在這霸道二字,他派了個律師過來,攤牌說給她十萬分手費,分三次支付,以確保她在三年內絕不吐露他倆的關係。律師不但威脅說她那些簡訊已經構成敲詐,還問候了她公司的各位領導,表示自己和他們很熟。

一窮二白的前男友和謝曉丹分手時還給了她十萬塊,並且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富人對於大多數普通女孩,無非是一場蓋茨比的夢。那些暫時穿在身上的奢侈品,吃進嘴裡的魚子醬,躺下去的總統套浴缸,對他們來說惠而不費,是用他的白金卡兌換的,公司能報銷的。你看看你管他要房子要現金,他什麼態度?

謝曉丹並不是徹底的撈女,如果是那樣,她就沒有痛苦了,她看著表妹裸婚還會一臉羨慕。就是這種有點虛榮里混雜點真情的關係最被動,就是這種既功利又渴望愛的人最難辦。

書中的謝曉丹後來又遇到了比她小八歲的科技新貴,他在創業失敗后想到了娶她,她不願意了。

再後來別人給她介紹了一個四十齣頭的藝術家,什麼都不缺,就是不喜歡女人。她本來已經猶豫要不要糊弄下半生,在藝術家的豪宅小區里見到來買房的田蓉,才下定決心。

書里的田蓉也不幸福,因為她生不出孩子。

女主角的表妹三觀筆直,同樣不幸福。她有了二胎,在換房當口又出了二套房政策,資金缺口高達兩百萬,最後靠女主角的GAY未婚夫接濟。兩個美國名校畢業的碩士,拒絕了谷歌的offer,過得不比二本順遂。

這個故事內核非常像《東京女子圖鑑》,惟一不同的是誰踩上北京高速發展的樓市,誰起碼經濟上無虞。如果田蓉有孩子,那她就能收穫所有的嫉妒恨。

我是經歷了北京從4000塊到十幾萬的全過程,記得十年前吧,我所在的雜誌還做過一期封面是「宇宙中心五道口」,當時那裡有一個小區華清嘉園房價上了十萬,大家都驚了,覺得北京房價該到頂了。多年後我經過那個小區,老舊而普通,在五道口灰頭土臉,早被萬柳書院取而代之。

我沒有田蓉的魄力,但我同期的同事朋友,哪怕是堅決的空頭,最後也至少買了一處棲身之所。我想現實中的李慕嘉或者謝曉丹,如果在十年前拿兩萬月薪,她一定會買房的,即使沒有前後眼,她也該認清了:男人和房子不好比的。

看到一個問題有點意思,大意是為什麼國貿附近的房價總是不漲,比海淀低很多?有一個答案是國貿都是衣著亮麗的月光族,海淀則是省下每一分錢買房的碼農。早年在國貿買房的人一定沒有考慮到周邊人群消費觀念這件事。

當然樓市跌了,並且還有長線陰跌的空間。格局打開一點想想,有了房子又怎樣?不過是全家積蓄與負債,換取70年居住權。放在二十年維度里,謝曉丹的及時行樂不如田蓉拚命買房明智,放在三十年五十年呢?誰能在死前花完存款還真不好說。但惟一可以斷定的是:黎光不如房子,他連七年使用權都沒有。除非女主角能通過他實現工作的通貨膨脹,只有自己賺的錢才能隨便花,別人給的卡終究要收回去的。

過去的二十年,北京、上海、深圳不乏各種神話,有通過房子,也有通過美貌、工作能力實現階級飛躍的。一定有李慕嘉這樣貧窮貌美的女孩嫁給了富人,開拓了事業,或者兼而有之。只是這類都市童話是倖存者偏差,大量沉寂的打工者,從哪來回哪去,並沒有扭轉命運的舵,只是我們看不到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