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李玟:藍台事件的三點「潑涼水」式總結 加载评论...
資訊  包法利小姐  2023-08-25

全民聲討,然後呢?

上周末,一段長達九分多鐘的錄音炸開了輿論的鍋,關於李玟之死的猜測與悲痛也再次彌散開來。誰也未曾想到,從七月初到現在,一代巨星隕落帶來的餘震竟然如此連綿不絕。

最先被罵的是前夫Bruce及其兩個養女,停留於家庭糾紛和情感拉扯,這一次輪到藍台及其王牌節目《中國好聲音》,所涉及範疇已擴大至綜藝內幕、藝人話語權和省台公信力。

一位過逝藝人的控訴或許不是百分百真相,但終究以沉痛的方式為我們揭開了光鮮亮麗之下的冰山一角——

「哦,原來老牌大明星都能被這麼欺負啊!」

「哦,原來絢麗的音樂夢想真的可以明碼標價。」

「哦, 原來我們看到的果然是人家想讓我們看到的。」

雖然一個星期以來,浩浩蕩蕩的輿論還是習慣性將矛頭指向了某些個「大魔頭」,作為魔頭代言人的導演柳驪和那氏姐妹也不得不迫於壓力相繼「認慫」,該解釋的解釋,該道歉的道歉,該請病假的請病假,貌似打算以退為進捱過一劫,直到下一個群眾狙擊目標的出現。畢竟,熱鬧總會散去,頭條交替更迭。

但在熱點逐漸冷卻、情緒慢慢熄火的過程中,作為一整個事件的圍觀者,我們總還是可以學到點什麼引以為戒,至少減少自己的生活被罪惡魔掌一舉傾覆的概率。

時間有限,我就簡單說三條:

第一,你能夠批評的通常不過是允許被批評的人。

這個瓜最震撼我的地方在於,明星居然可以那麼被欺負,明星居然可以如此被動!

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又並不覺奇怪。他們本就是普通人,只是長期以來,職業的光環稀釋了他們作為普通人的局限性。

明星處於大眾舉目可見的最前端,他們的榮耀、錯誤、問題都會被無限放大。所以渴望被關注的是他們,拒絕被過度關注的也是他們,被捧到天上的是他們,一旦有犯錯的端倪立馬墜落懸崖的也是他們。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明星一旦口碑欠佳,代言立馬掉,稍微嚴重點,職業生涯立馬終止,可藍台呢,涉及生命安危的負面,不止一次出現,節目卻依然照常播出。誰更硬,一目了然。

高以翔

人人皆可堂而皇之地對明星扔爛菜葉、吐口水,並非因為他們是絕對的罪大惡極之輩,而是因為他們所處的位置最招搖、最顯眼,導致其往往是系統性問題的顯示器,所謂幕後大佬的擋箭牌,有時還會成為社會情緒的垃圾桶。

就好像電腦壞掉,你一定不會第一時間去砸主機、砸鍵盤,而是會沖著屏幕發泄怒火,狠狠砸一下,裂縫就清晰可見,解氣。

要麼怎麼說,明星掙的錢,有一大部分是用來挨罵的呢?他們所處的位置決定了其社會功能和職業風險。

從被諷為「太子」的易烊千璽,到「背靠黑社會」的大小S,再到「隻手遮天」的那氏姐妹,明星就是這樣,總能被輕而易舉地推到風口浪尖、成為眾矢之的,彷彿他們有通天的法力和最惡劣的秉性,

可事實上,他們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或某種成分複雜的土壤里所開出的一顆不那麼可口的果實而已,他們非但沒有凌駕一切的特權和布局一切的手段,還得在某些時候為五斗米折腰,甚至被一些工作人員指著鼻子罵。

雖然我常常會帶領網友吃吃貴圈的瓜,但此刻很想在此提醒大家,切莫高看了明星。

都是肉體凡胎的,你憑啥覺得他手眼通天呢?真·手眼通天的,能讓你輕易地發現、輕易地罵?我們能在茶餘飯後吃明星的瓜,並非因為這些瓜最為勁爆,而是因為它們對外開放、觸手可及,而已。

娛樂,主打一個氛圍,本質上不承擔也承擔不了解決社會問題的職責。

吃個瓜當然無傷大雅,但揪住幾個明星狠狠批鬥屬實沒什麼了不起的,因為這件事的難度係數不高,真要去撼動根基、擒賊王清賊窩,不靠鍵盤俠,不靠你一眼我一語的唾沫星子,有更具素質的專業人員頂著呢。

就好比兩年前的燕子,那不是一夜之間就被封了么?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哎,吃瓜群眾的注意力和熱情甚至還沒從吳亦凡那裡切換過來。

所以你看,真要辦誰,自有人狠話不多的主兒出手,網路只是提供了嘮嗑的場域、一定程度上傳遞了群眾的呼聲,卻畢竟不是法庭,捕風捉影哪裡比得上專業的取證路徑?

眼下,出來力挺李玟的圈內人很容易被封為正義之士,比如金星,比如甄妮,甄妮甚至已經開始指名道姓地揭某些同行的黑料了。

我們不去惡意揣測別人的動機,可其一,區區幾行字,未必是絕對真相;其二,人是主觀的動物,不排除攜帶個人恩怨的可能性;其三,誰是資本商,誰道德有虧,誰身家不清白,跟李玟的控訴、藍台和《中國好聲音》的製作內幕有直接關係嗎?

吃瓜,也要有敢於質疑和保持焦點的能力,否則,不僅抓不到重點,還很容易糟人利用。本來啃到嘴邊的就已是篩選加工、浮皮潦草的食材,到頭來還要被這些食材牽著走,那未免太可悲了吧?

第二,凡慾望膨脹的地方必有人手持鐮刀。

一周以來,已經有不止一位《好聲音》學員在網上公開爆料黑幕。我看了一圈,總結下來有這麼一個點是重複率比較高的:

這邊廂開始海選,那邊廂節目錄製卻已開始,省賽冠軍都未必有直通節目現場錄製的資格。才華、能力、綜合素質等並不是唯一通關券,想要往上沖,傻傻地唱是不夠的,如果不能背靠經紀公司和贊助商,那麼也要購入一些類似於充值點券的東西給自己刷票刷人氣。

一位自稱是前選手的女士回憶說,本來自己在深圳區的名次是靠前的,突然之間別人的票數就超了自己很多,眼看成功一步之遙,她不甘心被比下去,況且之前已經花過了一些錢,就乾脆忍下了內心的不適感,咬牙接受規則。

與此同時,身邊的父母和男友似乎也陷入了一種癲狂,為了鋪起她的成名之路不顧一切。

直到後來不對勁的地方越來越多,她才懸崖勒馬,停下了自己的追夢之旅,也停止了填充無底洞的不歸路。

如上,知道的以為在說唱歌比賽,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深陷詐騙圈套了呢。

其實本質還真是一樣的。反詐騙電影《孤注一擲》里有句經典台詞:人有兩顆心,一顆貪心,一顆不甘心。放到這樣的歌唱比賽中,不也是一樣么?

貪心,總想要得更多,天真地相信一步登天、一夜成名,想著只要跨過了某個檻兒,就能迎來一片坦途,所以乾脆堵上這一把,所謂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嘛,別人能贏我為什麼不能贏?別人能憑唱歌紅遍全國,我為什麼不行?

不甘心,已投注的沉沒成本越高,越是不甘於就此打住。

人總是難以接受自己的付出沒撈著預期好處的現實,所以乾脆繼續投注更多的成本來召喚夢想,好讓其快快照進現實,然後也就一步步走入了別人布下的局——夢想依然遙遙無期,錢倒是越花越多。

嘴上說的是為音樂夢想奮力一戰,其實已經漸漸成為了慾望的奴隸。音樂是單純的,獲得音樂的快樂無須過五關斬六將,大部分人緊握號碼牌想要爭取的無非是一個斬獲名與利的機會,一個輕輕鬆鬆賺大錢、輕輕鬆鬆被全國人民喜愛的名額。

凡慾望膨脹之地,必會出現不只一把收割韭菜的鋒利鐮刀,唱歌逐夢也不例外。在這個消費主義的時代,當你特別想要什麼的時候,必會有人殷勤主動地為你製造一個「即刻輕鬆擁有」的假相,比如殺豬盤,比如學播音輕鬆月入過萬,比如買個包成為上等人……

讓你覺得實現慾望只需一步之遙,其實卻隔著千里萬里。而當你清醒過來時,往往已被那虛妄捲走千金。

那麼現實里,沒有萬貫家財也拼不了爹和娘的普通人就沒有以小博大的逆襲機會,就活該平凡嗎?有,但當機會來的時候,你通常意識不到。

因為它總是以風塵僕僕的模樣而來,要麼灰溜溜,要麼不靠譜,並不會讓你在第一時間察覺到由此可踏上什麼燦爛的前程。

很多年前的娛樂圈就是這樣啊,那麼多家境普通、替父還債的漂亮年輕人入行當藝人不是偶然,因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這一行還沒有如今那麼大的紅利,能帶來的錢和社會地位都很有限。

且行業發展不健全,安全設施不夠,工作環境也談不上多舒適,單純貪靚的藝人根本扛不下來,可恰好窮家孩子的特長就是吃苦啊,所以很多人在幾乎無退路的情況下憑著他們的天賦和韌性踏平荊棘,走出了一個璀璨星途,也走出了一個行業盛世。

而當一個行業顯而易見滿是熱錢的時候,就意味著普通人的機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氪金玩家會帶著裝備趕來搶錢,不僅有本事操控遊戲規則,還能在前檯布局自己人。當你拿著號碼牌傻傻等待時,搞不好人家已經把蛋糕分差不多了,能留給你的只有一些碎麵包渣子。

第三,娛樂至死的年代,每一個笑料都是精心策劃的結果。

這些天,除了好聲音學員,我還留意到了一個前圈內人爆料,他說了一些綜藝製作的內幕,像《中國好聲音》那種,不只選手的人生故事是劇本,諸如身世如何凄慘啊、追夢之路如何艱辛啊之類的,連導師在具體節點驚訝和讚歎的表情也是寫在台本里的必要環節。

後期剪輯就更是魔術手了,像親子綜藝,將A娃兒的懂事表現和B娃的哭鬧錶現剪在一起,強烈對比之下,觀眾所get到的訊息不言而喻,但其實這兩個畫面並非同時發生,並非兩個娃兒對同一事件的反應。

可事實重要嗎?小朋友的風評及成長重要嗎?哪有節目效果重要啊!有衝突和波折才能增進節目效果啊。

以前,我曾堅定地認為:「真人秀」,秀雖然是本質,但秀的魅力在於真人,什麼都作假那有什麼好看的?

而且,我也曾是第一屆《中國好聲音》的觀眾,也曾被楊坤的「32場」和導師們的搶人大戰逗得哈哈大笑,並打心眼裡覺得,那必然是他們的臨場真實反應,所謂的「劇本說」簡直危言聳聽!

但這一下子,我是徹底動搖了,節目組對於細節的干預程度大概率是要超乎我想象的。

其一,明星的優勢是有表現力,但未必有相應的策劃能力,再說,來到節目組,就是節目組的「打工人」,節目組不主導,難道要純靠明星「自由發揮」嗎?

其二,自由發揮可以,但那意味著效率的不可控,「我等你或引導你兩場發揮五個梗」和「我直接給你安排36個梗」,哪個更節省時間,哪個更節省成本,哪個更能保證效果,一目了然。

所以,一旦接受這種設定,就會瞬間對所有綜藝產生抗拒心理,你會非常直接地感受到自己不過是被別人耍得團團轉的傻子,人家讓你笑你就笑,讓你哭你就哭,讓你喜歡誰就喜歡誰,讓你討厭誰就討厭誰。這種強烈情緒通通為人所操縱的感覺,真的糟糕極了。

所謂娛樂至死,大概就是一群瘋子哄著傻子玩吧,或者說,本來也不傻,玩著玩著人就傻了。

但現實當中,哪有那麼多一夜成名,哪有那麼多高潮迭起啊!當人人都把真實的生活同無限量的奇迹、衝突和飽滿的情緒混為一談,那就真是「娛樂至死,時代沉淪」了。

所以最後的最後,給看到這裡的大家提個小建議:少上網,多讀書;少看綜藝,多散步。現在不是流行citywalk么?多出去走走吧,看看藍天白雲也比整日沉浸於那些虛假的劇情里有益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