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正在殺死自己的後代 加载评论...
資訊  她刊  2023-07-21

不生小孩的韓國人,最近為一群孩子揪起了心。

這群孩子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 幽靈嬰兒 "。

在韓國,嬰兒出生后,並不強制要求進行申報登記,這一制度的漏洞,直接導致了 " 幽靈嬰兒 " 的產生——

他們有醫院的出生記錄,但是沒有出生登記,沒有戶口,沒有身份證。

他們是韓國社會中幽靈般的存在。

幸運的人活了下來,但是打不了疫苗、上不了學,被完全排除在正常社會體系之外;不幸的人則在出生后不久,被自己的親生父母勒死,丟在垃圾桶、埋在野地里...... 好像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

圖源:網路

冰箱里的 " 幽靈嬰兒 "

2023 年 6 月 21 日,韓國水原市爆出了一起震驚全社會的殺嬰案。

起先是韓國某監察機關偶然發現水原市有兩名 " 幽靈嬰兒 " ——即有出生記錄,但還未進行出生申報的孩子。

於是工作人員找到孩子的母親——高某,想詢問具體情況,遭到高某拒絕。

隨後警方開始著手調查,半個月後,他們找到了兩具嬰兒的屍體——

在高某的冰櫃里。

根據警方透露,2018 年,高某生下一名女嬰,產後第二天,她便將其勒死;2019年,高某又產下一名男嬰,從醫院回家的路上,她再次勒死了自己的孩子。

事後,她把嬰兒屍體藏入了家中的冰櫃,一放就是四五年。搬家時,她也不忘將藏屍的冰櫃一起帶走。

6 月 30 日,高某被移送檢察機關

" 水原冰櫃死嬰案 " 引發了社會震動,韓國政府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徹底排查 " 幽靈嬰兒 "。

結果,越來越多的 " 幽靈嬰兒 " 被害案浮出了水面。

7 月 6 日,京畿龍仁東部警察署緊急逮捕了一名 40 多歲的男性 A 某和一名 60 多歲的女性 C 某。

根據調查,A 某涉嫌在 2015 年 3 月殺害了自己剛出生的兒子,並將屍體遺棄在附近的荒山。

C 某是小孩的外婆,警方認為她也參與了犯罪。

而兩人的犯罪行為,竟然是在 A 某妻子產後偷偷進行的。

圖源:OBS

7 月 7 日,一位 30 多歲的女性前往光州警察廳自首。

據她供述,她曾於 2018 年 4 月初將僅有 6天大的嬰兒獨自留在家中,外出了三個小時,回來便發現嬰兒被帽子蓋住,已經窒息死亡。於是她將嬰兒屍體裝進垃圾袋,扔進了垃圾箱里。

她聲稱自己是一位單身母親,當時處於失業狀態,又無人幫忙照看,實在太累了才會獨自出門,沒想到造成了孩子的死亡。

圖源:NAVER

7 月 7 日,京畿南部警察廳以殺人及遺棄屍體嫌疑拘留了一位 20 多歲的女性。

據這名嫌疑人供述,她在分手后發現自己意外懷孕,2019 年 4 月,她於醫院產下一名男嬰。

由於擔心社會的異樣眼光,她在出院的途中殺害了嬰兒,並將屍體遺棄在住宅附近的河邊上。

圖源:韓聯社,警方搜查屍體

7 月 11 日,全羅南道木浦警察署緊急逮捕了一名 30 多歲的女性。

初次調查中,這名女子聲稱,6年前,在生下兒子兩天後,孩子突然沒有了呼吸,她想著反正還未進行出生申報,所以直接把孩子埋在了附近的野山上。

然而根據最新的審訊,警方懷疑她有虐待嬰兒致死的重大嫌疑,而不僅僅是遺棄屍體。

全南警察在野山搜查

截止到 7 月 10 日,韓國各地方政府共接到 1069 起 " 幽靈嬰兒 " 事件舉報,其中 34 人已確認死亡,還有 782個孩子生死不明。

在以上的 " 幽靈嬰兒 "被害案件中,經濟困難、無力支付墮胎費用、無力贍養小孩是父母殺嬰的最主要原因,其次還有意外懷孕的單身母親,或是因為擔心社會輿論殺掉嬰兒,或是因為疏忽照料而導致了嬰兒的死亡。

人性之惡,不僅僅是人們震驚和憤怒的原因,還有滋生這種惡的社會環境。

死去的 " 幽靈嬰兒 "們,他們出生在一個生育率全球墊底的國家,一個政府每年花費幾千億鼓勵人們生育的國家,卻在出生后被他們的父母親手殺死,並且長達幾年的時間裡都無人知曉。

其背後,是人口管理的巨大漏洞,是社會對於經濟困難家庭、對單身母親育兒支持的極度匱乏,是國家對新生兒保護的嚴重不足......

種種因素的綜合,最後造成了如今的悲劇——

一個快要失去後代的國家,其國民卻在親手殺死自己的後代。

一個對新生命極度渴求的國度,對新生命來說卻是如此危險重重。

厭惡兒童的重災區

除了極端的殺嬰事件,無處不在的厭童情緒也是韓國兒童面臨的嚴峻現實。

日益增多的 " 無兒童區 "(No Kids Zone)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在韓國,如今帶著小孩出門的家長,哪怕是去喝杯咖啡,都得提前確認一下店門口有沒有 "No Kids" 的標誌。

No Kids 標識:12 歲以下小孩禁止進入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目前韓國打上 " 無兒童區 " 標籤的店鋪已經達到了 500個。這其中還不包括酒吧、俱樂部等本身就禁止兒童出入的場所。

" 無兒童區 " 為何會在韓國盛行呢?

這股熱潮的開端,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2 年的一起 " 餐廳燙傷事件 "。

起先是一位孩子的母親,在網上發帖說,餐廳員工在倒熱湯時,把自己的孩子燙傷了,隨後一句道歉都沒有就離開了。

憤怒的網友們紛紛出來指責肇事者,但監控曝光后,大家才發現,原來事故的起因是小孩在餐廳亂跑撞到了服務員。

一時間輿論突轉,矛頭立刻對準了這名母親,網友們甚至還造出了新詞 " 媽蟲 ",專門用來嘲諷那些不好好照顧孩子的媽媽。

而隨著關於熊孩子和熊孩子父母的討論變得頻繁," 無兒童區 " 也慢慢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對於不願生小孩的韓國人來說," 無兒童區 " 的出現顯然正中他們下懷。

早在 2016 年,京畿研究院以 1000 名京畿道居民為對象,對 " 如何看待無兒童區擴散 " 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有93.1% 的居民表示自己 " 為在公共場所吵鬧的孩子感到過困擾 "

2021 年,韓國某民意調查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73% 的受訪者支持設立 " 無兒童區 "。

圖源:NAVER

一年後,這家公司進行了二次調查,結果輿論幾乎沒什麼變化,仍有 72% 的受訪者認為設立 " 無兒童區 "是對其他客人的照顧。

圖源:hrcopinion.co.kr

那麼韓國小孩對 " 無兒童區 " 又有何感想呢?

韓國每日新聞採訪了 4 位小朋友。

11 歲的京律說," 感覺很差勁,我們也可以安靜不吵鬧 ......因為我們,父母能去的地方變少了,很抱歉,也很鬱悶。"

11 歲的英載說," 咖啡店的老闆曾經也是小朋友啊,無兒童區是對兒童的歧視!"

10 歲道賢說,"我很傷心,大人能去的地方變少了,父母們養我們好像很辛苦。我在學校聽說現在的大人都不生小孩了,是不是因為這樣才不生孩子呢 ?"

10 歲權賢說," 太討厭了,等我長大當老闆了,一定要換成 Yes Kids Zone !"

小朋友寫給 " 無兒童區 " 店鋪老闆的信

兩年前,女性議員龍惠仁曾帶著自己兩歲的孩子,站在國會記者會上,呼籲取消公共場所的 " 無兒童區 ",她認為 " 無兒童區 "只會加劇對兒童和養育者的歧視,"我常常想,難道我們的社會不就是一個巨大的無兒童區嗎?"

抱著小孩發言的龍惠仁

就在本月 11 號,她還主持了以 " 超越無兒童區,走向兒童友好社會 "為主題的討論會,但是要求媒體必須關閉評論區,原因是有關兒童的報道中,含厭惡內容的評論實在太多了。

除了 " 無兒童區 ",韓國社會對於兒童的排斥和貶低也藏在日常的語言里。

韓語中,指代兒童、小學生的辭彙有很多,比如近年來流行的、、等,但這些詞語同時也都是對 " 低齡群體 "的貶稱,帶有幼稚、不懂事等強烈的貶低之意,類似於 " 熊孩子 "。

小朋友們很不喜歡別人用這些詞來稱呼自己,根據調查,每 10 名兒童中就有 7 名對貶低兒童的表達方式表示不滿。

圖源:綠雨傘兒童財團

韓國人權委員會委員長指出,這類帶有歧視意味的語言表達不僅會讓社會對兒童形成負面的認知,同時也導致兒童們不得不在這種歪曲、貶低自己的有害環境中成長。

卷到發瘋的國度

對韓國小孩來說,另一嚴峻的現實是極度瘋狂的內卷。

假設她 / 他沒有被 " 幽靈化 ",順利地出生在一個正常的家庭,那麼她 /他參與競爭的起點,大概率不是學校,而是醫院。

因為隨著出生率的降低,韓國兒科也崩潰了。

如今韓國兒科預約的難度,堪比演唱會搶票。

兒科醫生越來越少,兒科專業報考生也越來越少。

圖源:朝鮮日報

從 2022 年末開始,多家大型醫院接連傳出不收治兒童患者、停止夜間、周末就診等消息。

大韓兒童青少年科學學會理事長金志洪表示:" 明年沒有一名兒童青少年科專業醫生的醫院將達到 32%,到 2024 年將達到60%。"

與此同時,悲劇正在上演。

2023 年 5 月,首爾廣津區發生一起 5 歲兒童急性喉炎死亡案例,原因是沒能及時找到接收小兒患者的急診室。

其次是上學。等待她 / 他的是數不盡的課外補習班。

在韓國,補習班的數量是便利店的三倍。

2022 年,每個學生平均每月在補課上花的錢達到了歷史最高—— 41 萬韓元(約 2287 人民幣)。

補習班廣告牌

超強的課業壓力下,保證心理健康並非易事。

根據韓國國民健康保險公團的調查,最近 4 年(2019 年 ~2022 年上半年),因憂鬱症和焦慮症接受治療的 18歲以下兒童、青少年約有 21 萬人。

而在韓國青少年的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一的是自殺。

等她 / 他終於熬過地獄模式的高考,考上了大學,畢業后也很有可能會因為找不到高薪工作 +負擔不起高昂的生活費而變得負債纍纍。

調查表明,超過五分之一的韓國年輕人在負債生活。

而在這群年輕人中間,一種新型的貸款方式逐漸興起——典當行貸款。

原來信用卡早已刷爆的他們,開始拿著自己的筆記本電腦、手機、相機等各類電子產品去典當行抵押,尋求最後的貸款機會。

圖源:首爾新聞

資源匱乏,競爭激烈,高度緊張的經濟和精神壓力,正是韓國生育率逐年降低的原因。

圖源:韓國統計廳

不僅是沒錢的人不生,有錢的人也不想生。

2023 年,韓國經濟新聞對 800 名 25~45 歲男女的 " 結婚、生育觀念 "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月薪在 1000 萬韓元以上的高收入層中,61% 的人也表示 " 不想生孩子",原因是不想被育兒束縛。

圖源:經濟新聞

在生育問題的認知上,我們也不能忽視性別差異。

韓國時事新聞對全國 1000 名 18-49 歲的成年男女進行了網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必須生育的 20多歲女性佔比僅為 10.2%,比同年齡層男性佔比少了 25.3%。

圖源:《問了 1000 個人,你為什麼不結婚》

韓國女性不願生育的原因也很明顯,因為犧牲實在太大了。

首先需要放棄工作。其次,孩子自己帶,家務自己做,大部分時候還得伺候一個韓式大男子主義的丈夫。

當然不平等的地方還有很多,韓國女性的經濟活動參與率比男性低20%,排名跟緬甸差不多,在經合組織成員國中,韓國也是性別工資差距最大的國家 ......

然而對於這些赤裸裸的不平等,這屆韓國政府卻選擇了無視。

總統尹錫悅堅稱韓國 " 現在沒有結構性的性別歧視 ",甚至將低生育率歸咎於女權主義。

原來以保障女性權益為中心的女性家族部,如今的工作重心變成了抹去女性權益。去年韓國仁荷大學發生一起極其惡劣的強姦殺人案,該部長竟然站出來表示" 性暴力不是針對女性的暴力 "。

女性家族部部長遭到輿論批評后改口

韓國婦女團體聯盟等團體曾在採訪中指出:"過去一年來,政府政策中的『女性』被刪除,『性別平等』被刪除。"

處於此種環境中的韓國女性,有多少人還能心甘情願地放棄自己的事業、生活,去成為另一個人的妻子、母親?又有多少人能有信心在一個將全職媽媽視為" 媽蟲 " 的社會裡、在一個到處都是 " 無兒童區 " 的國度里養育自己的下一代?我們可想而知。

時事新聞記者金東仁在《" 我們不結婚 " —— 2023 戀愛 · 結婚報告》中寫道,韓國社會裡,"戀愛、結婚、生兒育女 " 的人生模式已經崩潰。

圖源:時事新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蒂娜 · 拉加德曾稱韓國社會為 " 集體自殺社會 " ——一個人們不願結婚、不願生孩子的社會。

當韓國政客們試圖以杯水車薪的補貼,以各種宏觀敘事說服年輕人結婚生小孩時,一切都顯得那麼徒勞。

畢竟在一個結婚生子等同於放棄 " 我自己 " 的社會裡,一個連自己人生都無法守護好的這一代,又何談去擁有下一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