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影子的少年》吐槽重災區竟是張頌文,演技被女配碾壓 加载评论...
資訊  2024-06-08

《看不見影子的少年》開播,「迷霧劇場」廠牌、張頌文搭檔榮梓杉、懸疑犯罪題材,三個元素讓這部劇備受期待。然而上線后熱度平平,口碑不盡人意。

豆瓣首頁五條評論有三條差評,觀眾普遍反映迷霧劇場月倆月沒意思,對演員的表現則是「榮梓杉越來越拉、張頌文愈發顯得演技單一,已經有疲勞感。」

首日上線四集,《看不見影子的少年》故事已經能窺見雛形,就連劇名也在劇中有了扣題。

電視劇將時間倒回1993年,風雨交加的夜晚小城三維少年神秘失蹤、生死下落不明。三年後一個名為小七(榮梓杉飾)的少年以失蹤孩子邊傑的身份回歸家庭,張頌文飾演的刑警王士途察覺他並非邊傑,一邊觀察一邊調查,猜測背後有更大的陰謀。

前四集差不多就講了這點事兒,王士途也有心結,他的孩子年幼時被拐走失蹤,一直未能尋回,這是他這麼多年一直無法解開的心結。至於劇名「看不見影子的少年」,在王士途和小七的對話里也有呈現,王士途告訴小七,他代替邊傑的身份,其實就是邊傑的影子,如果有朝一日邊傑回來了他的身份就會失去,而他應該找回自己的影子。

劇情簡介指明了劇情的發展方向,王士途和小七,「從對立到相互救贖,一起探尋真相走向光明的情感懸疑故事。」這意味著,當小七真實身份揭開時,故事應該差不多走到結局,畢竟《看不見影子的少年》只有16集。

口碑褒貶不一,不像《隱秘的角落》《狂飆》那樣一邊倒的好評,一半原因故事單薄節奏慢,不斷的穿插閃回導致敘事零碎。

說故事單薄,是因為從目前播出的劇情來看,三兩句話就能講完,卻硬生生拖長到四集。三個少年失蹤尋找三年未果,其中一個歸來姐姐卻發現不是自己的弟弟,而警察通過耳朵形狀、詢問情況也判斷是冒名頂替,本想戳穿,發現少年沒有惡意,決定再觀察一下看看。

節奏慢不是問題,《隱秘的角落》也慢,但故事單薄就是編劇的不對了,很多戲份被無意義的拉長,敘事效率低下,比如第四集的標題是「許個願吧」,真的就把吃面許願這一場戲拍了十來分鐘,期間兩個人沒有特別有意義的戲份,剪短一點沒有問題。

製作上也沒那麼亮眼,呈現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風貌,基本就靠偏黃、做舊的調色,有了這個基礎色調之後,導致1993和1996兩個時間背景區分不清,觀眾只能靠給出的時間點和人物狀態分辨,置景和美術上也不算出彩。總的來說,《看不見影子的少年》很一般、很普通,和期待有不小的落差。

製作一般,壓力給到演技。但就如觀眾評價寫的那樣,熟悉了張頌文的表演,在這部劇里他沒什麼驚喜,反倒是顯得演技單一,已經有疲勞感。雖然還是能看到他在表演細節上下的功夫,比如去見和自己兒子信息相近的孩子時,緊張不安吞口水的動作就拿捏的不錯。

但總體來說,張頌文缺少讓人拍案叫絕的表演,回想《狂飆》里,和人握手前先在魚缸里涮一下手、在看守所里一邊流淚一邊吃餃子、飯桌上有殺氣的「告訴老默我想吃魚」這樣的名場面,在《看不見影子的少年》里都沒有,相反,張頌文始終讓我覺得遊離在角色之外,沒有深度共情的感覺,特別是人販子告訴他兒子已經死了,那種父親的抓狂和絕望沒看到。

榮梓杉就更不用說了,演技平平,在他的臉上甚至連喜怒哀樂、恐懼興奮等情緒都看不到,很好奇他是如何理解角色的,為什麼越長大演技越退步了?

反而,劇中的配角讓我印象很深,成泰燊的表現中規中矩,和他搭檔夫妻的郭柯宇,真的是絕了。

有兩場戲非常有代表性。一場是學校門口接孩子放學,她打著一把傘,每見到男孩子出來就會撐著傘迎上去,精神狀態有問題、期待兒子歸來的母親形象,在她的表演細節里揮灑的淋漓盡致,簡直就是行走的表演教科書。看到小傑出現后,郭柯宇的每一個表演細節都值得欣賞和回味,她沒敢馬上喊小傑的名字,越是覺得兒子回來了越不敢喊,直到等對方喊了自己一聲媽才敢回應,上台階腳下的踉蹌、臉頰上自然流下的淚水,那種失而復得的欣喜若狂又壓制內心,太贊了。

其實郭柯宇的戲份不多,但她能抓住每一場戲,盡量給出塑造角色、傳遞內心的有效表演,另一場是回憶里守靈的那段,媽媽去世的哀痛疊加兒子失蹤的緊張,郭柯宇的表演是有層次感的,這兩場戲,真的是碾壓張頌文。

看完前四集,希望《看不見影子的少年》後續能來點驚喜吧,不要愧對觀眾的期待,同時也希望郭柯宇的戲份能多一些,至少在這部劇里,她確實比張頌文演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