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條》接棒!中國電影「法條宇宙」來了? 加载评论...
資訊  2024-05-28


1905電影網專稿 「電影《第二十條》熱映,讓刑法第二十條正當防衛條款受到關注,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

日前舉行的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電影業高質量發展分論壇」上,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特別提到了影片《第二十條》在春節檔上映后所帶來的社會效應,並官宣將在未來繼續推出一系列同類型現實題材作品——

這當中,包括此前已官宣立項、聚焦未成年人犯罪的《第十七條》,展現罪刑法定疑罪從無原則的《第三條》,以及反映緊急避險法律原則的《第二十一條》等等。

眼下,同樣關注「未成年犯罪」這一熱點話題的《彷徨之刃》正在院線公映。片中,為女兒復仇的李長峰一句「法律會制裁他們,也會給他們機會」,更許多觀眾感到「破防」和無助……結合現實中諸多令人痛心的案件,這類影片創作所引發社會向關注和討論,意義不言而喻。

當《第二十條》正式開啟中國電影的「法條宇宙」,除了期待,我們更加迫切的想要知道,這類題材什麼應該拍,又應該怎樣去拍。

《第二十條》們,能夠改變什麼?

《彷徨之刃》首映上,一位律師觀眾在現場分享了一組數據:據統計,2023年全國各級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共涉及超9.7萬人。

不少觀眾直言,「不敢相信」「感覺這個數字比電影還可怕」「如果算上沒有敢報案的,或許數量還要更多」。很多網友還在看完影片後向律師追問,有什麼辦法能夠幫助《彷徨之刃》中的李長峰?未成年犯罪問題到底如何能夠得到解決?

這樣的「後勁」,也曾在《第二十條》熱映期間出現。不惜「以死求生」的郝秀萍,在天台上無聲呼喊「振聾發聵」;雷佳音在法庭上的「高燃宣言」,不只成為電影里的演技高光,更被觀眾逐字逐句劃成展現「正當防衛」條款公平正義的重點。

從以業內視角出發來看「《第二十條》們」所引發的社會反響,「法律人」對於當下聚焦法律法規、熱門案件的影視創作熱潮更加充滿期待。

泰和泰(北京)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常晶律師在接受《中國電影報道》採訪時表示,此類現實題材創作為公眾帶來了法律意識提升以及對法律職業增加認同與尊重,「公眾能夠更加信任和支持法律工作,這給我國法律事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常晶律師還談到《第二十條》《彷徨之刃》等作品對熱門社會問題聚焦的意義,「比如校園霸凌、公車騷擾等。通過這些藝術的呈現和探討,也能夠引發公眾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更加關注社會問題的解決和改善。」

影響不僅僅給到觀眾,「業內」對於此類作品的「觀后感」則更為「術業有專攻」:「我們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公眾對於法律條文的理解程度,從而反思和改進法律科普的方式和內容。」常晶還表示,基於真實案件改編的作品,還能夠引發法律從業者對司法實踐的反思和探討,汲取經驗教訓,在未來進一步提升司法的公正和效率。

《第十七條》《第三條》《第二十條》…

該拍什麼,該怎麼拍?

《第二十條》熱映期間,很多觀眾紛紛到評論區向張藝謀導演提名自己關注的社會問題,其中一條評論收穫了過萬點贊:我希望明年春節檔能看到《第十七條》。

如今,聚焦未成年人犯罪的《第十七條》,展現罪刑法定疑罪從無原則的《第三條》,以及反映緊急避險法律原則的《第二十一條》終於都被正式提上創作日程。電影需要拍,更需要拍好。當這一類型的關注度與影響力直線攀升,「跨界」的電影人要如何把握好當中尺度?

常晶律師直言,創作法律題材的影視作品,需要創作者兼具紮實的法律素養和敏銳的藝術洞察力。在專業層面上,「準確度」應當成為此類影片創作的核心關鍵詞。無論是法律法規的準確性,法律程序的嚴謹性、完整性,還是法律術語的規範性,都直接關係到作品本身的專業性與可信度,也能夠充分體現法律的嚴肅性。

隨著「法條電影宇宙」的鋪開,創作者還需要進一步在追求電影藝術價值的基礎上,遵循和把握讓觀眾對法律產生正確理解與尊重的原則。

「首先堅持真實性原則。法律題材的影視作品應該是基於真實案例進行創作,確保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同時強調人性化與情感化:在創作過程中,應該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內心世界的展現,讓觀眾能夠感受到法律背後的情感和人性。」

此外,常晶律師還特別提到,遵守道德和倫理規範也是創作過程應該被注意到的一環,要尊重他人的隱私權和名譽權,避免二次對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而同時作為「從業者」和「觀眾」,常晶律師也從日常工作中總結和提名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第xx條」,期待它們能夠被拍攝成電影,引起公眾的更多關注。例如此前曾引起熱烈討論的「PUA第一案」,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條虐待罪密切相關。

「我國刑法對虐待罪中「家庭成員」的範圍未作出明確界定。但為有效保護被害人人身權利,該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與轉型的現實情況,及時明晰了虐待罪中「家庭成員」的範圍。」常晶律師解釋道,「虐待罪往往發生在家庭、親密關係等私人領域,容易被忽視和掩蓋。通過電影呈現這些問題,可以引發社會對心理健康和戀愛關係的關注,也可以讓更多人警惕並避免陷入類似的情感陷阱。」

此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路謠言、網路暴力等也日益成為危害影響社會安定的重災區。很多人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侮辱罪、誹謗罪認知相對模糊,常晶律師認為,將此類案件拍成電影,可以進一步引起公眾對於誹謗罪及其危害性的認識,直觀地向觀眾展示誹謗罪的構成要件、法律後果以及法律對誹謗行為的打擊力度。

直面爭議、直擊痛點。我們對「法條電影宇宙」的未來不只是在大銀幕相見的期待,「通過電影這一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將複雜的法律問題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讓大眾在娛樂中學習和思考法律問題,共同推動法治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