妲己,這次只是哈基米 加载评论...
資訊  VISTA看天下  2023-08-07

ID:SouthReviews

原標題 |妲己,這次只是哈基米 

作者 | 施晶晶

在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里,在「野心家」「PUA大師」紂王對比下,背負「紅顏禍水」罵名的妲己,卻只是紂王實現權力的「工具角色」,互聯網玩梗文化中「紂王的哈基米」。

這是一次極其大膽的改編,顛覆了傳統文學作品里妲己與紂王的主次關係——昏庸無道的紂王,只聽信妲己的迷惑妖言。

但在歷史與文學作品中,妲己向來是禍國殃民的形象。

最早關於「紂妃」「妲己」的記載,僅是史書中的隻言片語。在商朝滅亡的800年以後,成書於西漢的《列女傳》里,炮烙之刑、剖心以觀、造酒池肉林等種種具體的暴行都被安到了妲己頭上。

到了明朝,在許仲琳編著的小說《封神演義》里,妲己的形象被編排了關於她如何殘害忠良的各種細節,反派面具才徹徹底底地烙在了妲己臉上。

不過,只要意識到,這種反面形象建立在民間文學任意編排的基礎上、是虛構遠大於史實,我們就能跳出「紅顏禍水」論調的思維陷阱,看清楚真正影響我們的是一群幕後操刀手——

他們如何編排才是值得關注和警惕的。

時至今日,編劇們仍不厭其煩地講述妲己的故事,光是演過妲己的演員就不下10位。同題材的激烈競爭中,去看不同改編版本的取捨和闡釋,才是真正的趣味所在。

01

父親不忍、女媧隱身

最貼近明小說《封神演義》的影視改編,當屬1990年版陸港台三地合作的《封神榜》,飾演妲己的是演員傅藝偉。

大多數改編里,妲己的故事都分為「人妲己」和「狐妖妲己」兩部分。她本是商朝臣子冀州侯蘇護的女兒,進宮途中被九尾狐狸殺死附身後,才開啟了她惑亂君心的主線任務。而1990年版《封神榜》對妲己做的最大變動在於「人妲己」部分。

1990年版《封神榜》的妲己

劇里,蘇護是個好爸爸。當商大王帝辛(即紂王)提出要他女兒進宮為妃,他不只是從君臣綱紀的角度勸諫大王,也認為讓女兒進宮是斷送了她的終身幸福,是糟蹋了她。

之後,迫於形勢送女兒進宮時,他流露出對不住女兒的樣子,反倒是妲己認為,是自己給全家帶來了災禍,要自縊來解救全家和全城百姓,主動犧牲。

1990年版《封神榜》的蘇護

但在小說里,蘇護卻是迥異的一副模樣。

大王找他要女兒之後,他想的是:若不將此女進貢,昏君必興問罪之師;若要送此女進宮,以後昏君失德,使天下人恥笑我不智——

他擔心的是自己的安危和名聲。他把責任推到女兒身上,怪罪妲己:生了你一人,斷送我蘇氏一門。

他一時不忍,就公開題詩反商,致兵臨城下,是有勇而無謀。

更可怕的是,危急時刻,他卻想著,與其城池被攻破之後,妻女被押往朝歌,拋頭露面,惹天下諸侯笑他是無謀之輩,不如先殺了妻女再自刎,來保全自己「大丈夫」的臉面,甚至提劍到了妲己面前。

後來連他的督糧官鄭倫都看不下去了,問蘇護究竟哪根筋不對,竟說出此等「不堪言語」,堂堂一諸侯竟如此「自視卑弱」。

他當初公開題反詩有多不管不顧,最終同意「進女朝商贖罪」並說出「吾何愛此一女而自取滅亡」時,就有多荒謬。

他的心理活動和行事邏輯都凸顯出,無論作為臣子、一城之主、丈夫、父親,蘇護的面目都是自私無情無腦,殘暴得近乎背離人倫。

1990年版《封神榜》的妲己

我們已經知道,對蘇護,1990年版《封神榜》沒有像對待其他情節內容一樣地貼近原作,而是維護了他,把蘇護改造成一位更符合現代人想象的慈父,遮住了一位封建大家長的殘暴人性,也讓符合人倫的父親形象更容易被觀眾接受和理解。

與此同時,這一合理化改編,建立在妲己的自我犧牲之上,又悄悄轉嫁了責任,似乎只要是妲己自願的,這一切就合理了。

於是她背過了本就不屬於她的責任,去換取一方安寧。可即便如此,她始終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她的身體和意志也很快被狐妖佔據,「人妲己」的故事內核是保守和不幸的。

但1990年版《封神榜》的罕見之處是,相比後來的其他改編,只有它還保留了原著中女媧作為始作俑者的角色作用——

「狐妖妲己」惑亂君心的主線任務,就是從女媧這裡接來的。

因為紂王在女媧宮裡題了一首垂涎她美色的詩,女媧不滿紂王「不畏上天,吟詩褻我,甚是可惡」,就要降下懲罰報應,顯其神威。

她召喚了三妖來,讓她們託身宮院,惑亂君心,助武王伐紂成功。

女媧還許諾了好處,事成之後,三妖可以修成正果,位列仙班。

這個時候,女媧的形象已經一反常態,她輕易動怒,還跟凡人濫施神威以泄私憤,幾乎就是個反派角色。

女媧 /1990年版《封神榜》劇照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故事結尾里,三妖如約完成了女媧下派的任務,在三妖被楊戩、雷震子等人追殺的時候,女媧專程趕來。

她怪罪三妖「無端造孽,殘賊生靈,屠毒忠烈,慘惡異常,大拂上天好生之仁」。

可狐妖妲己也冤,要想讓紂王走向滅亡,可不就得讓他殘暴無道、以致眾叛親離?畢竟一眾朝臣也不乏忠義之輩,要是他們天天勸諫紂王誅殺自己,狐妖妲己又能惑亂到幾時,如何完成任務?

但面對女媧,三妖無處辯駁申冤,反被女媧捆綁交給了楊戩,最終身首異處。在吸納了眾多反派角色的封神榜里,三妖不僅無緣封神成仙,連小命都丟了。

反倒是女媧不僅坐享其成,也撇清了自己的責任,還得了楊戩一個「女媧娘娘大發仁慈」的好名聲——活脫脫一段借刀殺人又過河拆橋的戲碼,神之虛偽,莫過於此。

正是因為這樣一位女媧背離了「人之始祖」的光輝形象,更多的改編作品,選擇了隱去女媧這一不光彩事迹,維護了「神」的權威和臉面。

楊戩 /1990年版《封神榜》劇照

從1990年版《封神榜》里,我們能找到兩個取捨焦點,對應著「人妲己」的蘇護形象,對應著「狐妖妲己」的女媧形象。兩組關係反映的是父親和女兒的矛盾、神和妖的矛盾,而他們的共同點是,封建社會大家長和至高無上的神,都是更高等級的權威,前者存在於現實,後者存在於民間信仰。

當父親蘇護變得仁慈、女媧隱身不再是始作俑者,這兩個為合理化而作的改編,其實也是為舊社會權威不光彩的一面遮羞。

02

新妲己,愛與權

動畫片《哪吒傳奇》也堪稱經典,這部2003年問世的作品講述了與眾不同的妲己故事,這位妲己是為愛而來,她單純地愛上了紂王。

妲己沒有人的這重身份,她從一開始就是只擁有9條命的白狐。

她以狐狸之身,愛上了立於江上舟頭的紂王,仰慕於他的威風,就此情根深種。後來她甚至以命相護,為紂王擋住了由哪吒射出的軒轅箭,救了紂王一命。 

她又以身犯險嘗百草,尋找傳說中能把狐狸變成美女的仙草,雖如願以償,但也為此丟了6條命。

妲己 /《哪吒傳奇》劇照

不幸是反派角色石磯帶來的,是她把妲己打回原形,以「讓紂王變得殘暴昏庸來增強邪惡力量」為交換條件,才讓她恢復人形,回到紂王身邊。

白狐妲己不是不知道是非,她甚至和石磯講起道理:「可這樣不是愛他,而是害他。」石磯也抓住了她的痛處:「你的愛本來就是騙來的,你要永遠騙下去。」

出其不意的是,即便夾雜著謊言,白狐妲己的愛也得到了紂王的回應。

眾叛親離、兵臨城下的那一天,紂王告訴妲己,自己早知道她是狐狸變的,但對她的愛沒有變。

他們在偌大的宮殿里上演了一幕「霸王別姬」:妲己一舞,紂王彈劍奏樂。

舞畢,紂王身披妲己給他繫上的綢帶,獨自迎敵,為她而戰。

大廈將傾的那一刻,他們互飲一杯酒,攜手走進大火之中,隨摘星樓一起滅亡。

這部兒童向的動畫片《哪吒傳奇》是如此坦然和開放,製片導演和編劇都沒有視男女愛情為大敵,然後把它歸入少兒不宜、需要避諱的那一類。

他們也不削足適履,保守遷就,顧忌類似於反面人物一旦有了正面的情感和人性會誤導孩子的片面想法。

妲己與紂王 /《哪吒傳奇》劇照

孩童時,我讀不懂紂王和妲己的故事,只看到哪吒降妖除魔、四處歷險的快意。

如今,成年後重新打量它,我才注意到了這段跨越種族的真摯愛情,也發現這個故事竟如此包羅萬象,格局開闊,敢於在這對不尋常戀人身上模糊「真善美」那自古以來就生硬刻板的界線。

世紀初的文藝作品的確呈現出一派新氣象,它充斥著想象力,洒脫且自由,大膽而前衛。

和《哪吒傳奇》同時期,2002年,香港TVB也出了一部《封神榜》,妲己的角色設定更加大膽銳意。

TVB版《封神榜》的妲己扮演者是溫碧霞。這位妲己的故事線,是一個女子受盡欺凌之後,發現唯有緊握權力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由此迷戀上權力。

一眾妲己迥異的是,在她身上,你看不到任何妖氣和狐媚樣,溫碧霞呈現的是一種貴氣的美。與這份貴氣相匹配的是,這一版妲己擁有獨立的人格,她不是九尾狐的肉身軀殼,不受他人意志擺布,她擺脫了工具化的存在,帶有現代女性自我覺醒的色彩。

溫碧霞飾演TVB版《封神榜》的妲己

為了一個禍國殃民的預言,父親蘇護執意不教妲己讀書識字,要她蒙昧一生。 但妲己自我意識的覺醒,讀書識字倒也不是唯一的通途。

她遇見雕樑畫棟的工匠,就問為什麼一定是「龍在上,鳳在下」,而不是相反。她用「陰陽」「雌雄」來論述「男女」一詞所昭示的「男在前,女在後」的排序並不是絕對的。

因為她背負的不祥預言,紂王一開始就把她打進冷宮,後宮妃嬪和朝臣也屢屢為難和迫害她。起初她也是善良的小白兔,是風霜刀劍嚴相逼之下,她才決心復仇。

復仇之路上,這位妲己最大膽的反叛,莫過於殺死紂王並取而代之,自立為王。

她意識到,比起他人的萬千寵愛,還是手握權力更牢靠。 她從心底里厭惡那條驕奢淫逸的龍,看不起這個貪圖享樂、把江山拱手相送,又跪在自己面前求饒的一國之君。

TVB版《封神榜》妲己殺死紂王並取而代之,自立為王

女子參政似乎離經叛道,但商朝武丁時期就有王後婦好統帥大軍東征西戰的故事,既有這位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先例,那麼讓妲己稱王也不見得是什麼罪過。

這版故事最後,反倒是這位妲己,為商朝戰到了最後。姜子牙率大軍殺入皇宮,她獨坐龍椅、不亂不逃,一言不發地替最後的6萬士兵簽下了降書,直至引頸就戮。 

這一版妲己享受權力,號令天下的影響力或許也讓她著迷,但最後讓她幻滅的,或許不是她再也不能一呼百應,而是她原本自信滿滿地認為:

只要給她十年的時間,她一定能讓大商國祚更濃,親手打破那個沒來由的預言,卻發現滿朝文武儘是庸才,不堪用。

毀滅她的,是政治理想的幻滅。

為愛而來的白狐妲己、謀求政治權力的妲己,在新世紀之初的新故事裡,雙雙不落窠臼。

無論是跨越禁制的自由戀愛,還是女性走向自立自強並積極介入政治,都是個人主義崛起的顯現,濃烈的反叛精神也契合著求新求變的新時代,成為黃金年代的自由先聲。

03

正視慾望

三千年來,人們對妲己的興趣不減反增,即便她自始至終都被塑造成反派角色,我們卻還能從改編中找到新意。

其中關鍵在於,反派角色往往是慾望的化身,而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又在漫長時間裡被刻意忽視和掩蓋。

傅藝偉版的狐妖妲己,她的慾望是修成正果,實現從妖到仙的階級躍升;

動畫里的白狐妲己,她的動力源是愛欲,願得一人心;

溫碧霞版的妲己,是對權力的慾望,不甘屈居人下再受欺凌。

溫碧霞版的妲己

相比之下,調動主角團的,通常是單一的、道德化的使命感。

他們要清心寡欲,不主動謀求名利權力;成仙封神只能是事後的嘉獎,以避免功利的動機;即便要談戀愛,也不能干擾大業,必要時得舍小家為大家。

他們的動力源,往往是抽象的道德,而這也使得他們接近於神性。

現實層面,高度道德化的儒家思想構成了中國人的精神內核,尤其宋明理學之後,存天理滅人慾,更加重了套在中國人身上的精神枷鎖。

信仰層面,深刻影響中國人的佛教和道教也主張禁慾,認為慾望是邪惡的。

這些禁慾的觀念也滲透在民間神話敘事里,七情六慾是苦是劫,神仙始終要維持在斷情絕愛、心如止水的狀態,恪守天規。

但恰恰因為中國的神仙都是起源於人的人神,神性和人性也免不了要拉扯打架,神仙也有突破種種禁忌的衝動。

《封神演義》里的女媧還挾私報復,受封成神的名單里,早已不分正邪是非了。

織女 /《天仙配》劇照

今天的仙俠劇里,禁慾鬆動的跡象更顯著。主角團都升級成了大羅神仙,壓根兒沒幾個人影,可你怎麼看,他們都不過是擺脫不了七情六慾的凡人心性,不復有神的性靈。

神性的衰落是從看見和肯定人的慾望開始的,因為現實中的人也發現了,慾望本就無所謂正邪善惡。無欲無求的人生是寡淡無趣的,那會讓人陷入虛無的困境,也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

編輯 |向治霖

新媒體編輯 |吳擎 

排版 |風間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